中石油擬投資210億元新建七座儲氣庫
Pubdate:2018-03-19 10:09
Source:
Click:
times
中國正加快地下儲氣庫等調峰設施的建設,縮小天然氣消費增長與天然氣調峰能力間的“剪刀差”。
3月17日,中國石油(7.960, 0.05, 0.63%)西南油氣田公司總經理馬新華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公司擬在川渝地區分三個階段新建七座儲氣庫,調峰能力超過210億立方米,投資總額逾210億元。
“選址在重慶銅鑼峽、明月峽的儲氣庫項目正進行前期可行性評價研究,力爭在今年內開工。”馬新華稱。
地下儲氣庫是將天然氣重新注入地下可以保存氣體的空間而形成的天然氣氣藏。因儲存量大、調峰能力強,地下儲氣庫集季節調峰、事故應急供氣、國家能源戰略儲備等功能于一身。地下儲氣庫不是一個完整的儲氣空間,而是將天然氣增壓注入地層的縫隙中儲存,在需要供氣之時,進行采集、脫水,最后注入天然氣管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在當天舉行的中國儲氣庫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國際高峰論壇上稱,國家發改委《關于進一步落實天然氣儲氣調峰責任的通知》明確規定,“到2020年,天然氣銷售企業應擁有不低于其年合同銷售量10%的儲氣能力”,預計2020年和2025年全國天然氣調峰量約為360億立方米和450億立方米,按照中石油60%的市場份額預測,調峰需求接近208億立方米和268億立方米,與現有規劃相比仍存調峰缺口。
“中國儲氣庫建設的中長期目標是建成以儲氣庫調峰為主的綜合調峰保供體系,在2025年實現儲氣庫的調峰比例超60%,滿足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需求,并完成中西部戰略儲備庫布局。”鄒才能說。
按照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的計劃,將先依托中衛-貴陽聯絡線和銅相線,把開采枯竭的銅鑼峽氣田、黃草峽改建為儲氣庫。這兩個氣田臨近骨干管網和重慶市,設計調峰能力12.8億立方米,日采氣量可達1200萬立方米。
在第二階段,中石油將把牟家坪氣田、沈公山氣田、興隆場氣田、寨溝灣氣田、萬順場氣田改建為儲氣庫。這些儲氣庫臨近氣源地和大管網,便于北調保障成都地區用氣需求。設計調峰能力70億立方米,日采氣量可達6800萬立方米。
第三階段新建的儲氣庫為戰略儲氣庫,初選目標為沙坪場氣田改建儲氣庫。該儲氣庫的儲量規模大,設計調峰能力134.6億立方米,日采氣量超過1億立方米。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在前述論壇上表示,天然氣消費的重要特點是季節性差異。隨著煤改氣的推進,天然氣已成為中國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重要方式,中國的天然氣消費峰谷差將進一步擴大,儲氣調峰能力建設勢在必行。
中國天然氣產業從2004年進入快速發展期。2004-2017年間,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51億立方米,年均增速14.5%。2017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2373億立方米,較2016年增長11%。
國際天然氣聯盟(IGU)數據顯示,作為天然氣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共建成儲氣庫715座,工作氣量3930億立方米,儲氣庫及工作氣量90%以上分布于歐美發達地區。
2000年1月,中國首座商業儲氣庫大張坨儲氣庫建成投產。目前,中國主要天然氣消費區建成氣藏和鹽穴兩類儲氣庫25座。中石油、中石化分別管理運營23座和2座。
全部25座儲氣庫分別為大港板橋儲氣庫群(6座)、大港板南儲氣庫群(3座)、華北京58儲氣庫群(3座)、華北蘇橋儲氣庫群(5座)、新疆呼圖壁儲氣庫、西南相國寺儲氣庫、遼河雙6儲氣庫、長慶陜224儲氣庫、江蘇劉莊儲氣庫、中原文96儲氣庫;中石油金壇鹽穴儲氣庫、中石化金壇鹽穴儲氣庫。儲氣庫調峰能力117億立方米,高峰日采氣量突破9000萬立方米。
“盡管近三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增長與儲氣庫調峰能力的‘剪刀差’有所好轉,但儲氣庫調峰任務依然面臨嚴峻挑戰。”鄒才能說。
去冬今春,因“煤改氣”、惡劣天氣以及進口氣減供等因素影響,中國出現全國性供氣緊張。
“中國已建儲氣庫調峰能力僅占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3%,遠低于12%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儲氣庫建設不足,夏季壓產及冬季壓減用戶用氣量,將對上游生產及下游銷售造成不利影響。”張玉清說,“中國應加快儲氣調峰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從國家財政給予支持,并對已建儲氣庫進行優化調整,快速提升工作氣量;已批復項目要盡早制訂投產運行方案,提升保供能力。”
鄒才能則表示,中國儲氣庫的運管模式制度還有待完善,儲氣庫投資、建設與運營主體尚未實現歸口統一管理,協調環節多,職責相對分散,難以發揮整體優勢;同時,儲氣庫用地審批、調峰氣價等政策、法規等尚未真正落地,儲氣庫業務難以可持續發展。
“由于天然氣生產、運輸、終端銷售均有調峰責任,油氣公司、燃氣企業、地方政府承擔職責尚未落實到位,整個天然氣產業有效聯動機制還需進一步理順。”鄒才能說。
鄒才能建議,國家應設立重大專項資金支持儲氣庫前期評價及工程建造,提升儲氣庫建設速度;制訂調峰氣價以減輕企業經營壓力。
“還應進一步開放工作氣量交易市場,實施庫容、工作氣量及調峰能力的靈活交易,推進儲氣庫業務市場化。”鄒才能表示,“應放開儲氣庫的建設市場,推動國家、地方、企業、外資共建儲氣庫,確保調峰保供、戰略儲備的中長期目標實現。”